很多人不了解噪聲治理控制原理,只是在噪聲源上加了點東西,但噪聲一點都沒變。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越來越不舒服,這是現在噪音控制中常見的誤解。具體噪聲治理工程中有哪些常見的誤區?你們了解多少呢?
1、誤認為只要軟包裝就有極好的吸音性能。
在一些裝修工程中,常用的結構是在基材(多為大芯板或多層板)上覆蓋一層2~3mm厚的復合軟布。這種裝飾方式因其構造簡潔、裝飾效果好而被廣泛采用,但由于其表面是柔軟的織物,所以假設這種結構具有優異的吸聲效果是錯誤的。因為多孔吸聲材料的吸聲性能與材料的厚度密切相關,假設材料太薄,就不會有有用的吸聲效果。
2、誤認為凹凸不平的表面有吸音功能。
在一些早期的廳堂,墻面經常采用水泥拉毛的裝飾方式,認為這種凹凸不平的表面結構可以吸收動靜效果。吸聲主要有兩種方法,即多孔吸聲和共振吸聲。多孔吸聲要求材料中有連通的孔,而共振吸聲要求有空腔。而類似水泥拉毛的結構既沒有內部連通的孔洞,也沒有空腔,所以對靜態和動態基本沒有吸收作用。這一點在聲學設計中要特別注意。
當然,在多孔材料的反面設置空腔也可以增強結構的吸聲效果。方法是在澆注器件時,離壁要有一定的空腔,空腔的厚度要大于30mm,基底不能太厚,是五夾板或九厘米板,基底上要開有一定面積的孔或縫隙。如果要增強低頻吸聲效果,可以采用微穿孔吸聲材料。如果要增強中高頻吸聲效果,需要開較大的孔,孔隙率要大于30%,孔徑要大于20mm。這種方法在不改變裝飾效果的情況下,增強了結構的吸聲效果。
一般假設吸聲材料的厚度至少為10毫米,才能達到理想的吸聲效果,否則不能作為吸聲結構使用。當然,通過在多孔材料的相對側設置空腔,也可以增強結構的吸聲效果。